国乒咋就“不行了”?
在上周的不行了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上,中国队仅获2金2银,国乒咋遭遇史无前例的不行了失利。一时间,国乒咋资深球迷叹息,不行了吃瓜群众哗然:上届亚锦赛还大包大揽项目冠军,国乒咋今年咋就不行了?不行了以后还行不行了?
国乒是真“不行了”吗?诚然,近年世界乒坛格局变化,国乒咋亚洲群雄并起、不行了欧洲男乒复兴,国乒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百花齐放的不行了态势。但国乒毫无疑问——至少目前仍是国乒咋最艳丽的那一朵,虽然一家独大的不行了垄断地位渐失,但整体实力仍明显高出一筹。国乒咋刚刚在奥运会上包揽五冠,不行了又在两位奥运会单打冠军缺席的情况下,在高手云集的WTT中国大满贯上提前两天就把外协会选手“打没了”。这样一支队伍,咋可能转战亚锦赛就突然“不行了”?
不必因为一次兵败就给队伍扣上“不行了”的帽子,但这次比赛,肯定是没打好。为啥打不好?“累”就一个字。
从奥运会到亚锦赛,密集的赛程和社会活动早已令球员疲惫不堪,尤其在单项中往往打到最后几轮的重点队员,没有时间调整,更没有时间休息。孙颖莎、林诗栋中国大满贯单打夺冠后,连夜拍摄冠军照,回驻地收拾行囊,凌晨就赶往机场,几乎没有睡觉,长途跋涉后又马上开始训练、比赛,可谓“不是在打比赛就是在打比赛的路上”。如此连轴转之下,恐怕任何一个人都难以“发挥最佳水平”完成本职工作,更何况运动员面对的是高强度竞技对抗。
而且亚锦赛只有7天,本就赛程密集。身兼四项的林诗栋甚至一日五赛,不仅体能经受了巨大考验,要承受比赛压力和不同项目之间的逻辑转换,精力更是吃不消。这种消耗之下,连年轻新秀都已是强弩之末,遑论年纪更大、压力更大的主力球员。
“魔鬼”日程的另一负面影响是缺少系统训练。对于竞技体育来说,训练就像攒钱,储备体能、解决问题;打比赛则是花钱,用攒的综合能力“买”成绩。一直花钱,不攒钱,透支几乎成为必然。去年德班世乒赛前,国乒总教练李隼就曾公开表示,国际赛事改革后,球队的赛训节奏发生了重大变化,如何应对、平衡,还需不断摸索总结。
不得不说的是,如今的国乒将帅,累不只在身体,更在心理。
随着项目商业推广取得成功,国乒的舆论热度不断飙升,虽真诚支持、温暖祝福不在少数,但不友善言论也铺天盖地,很难说不会给球员造成精神压力。队伍从球员到教练组、官员甚至后勤保障人员,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恶意放大、曲解,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。状态不好接连爆冷输球就是“废物”,身体不佳中途退赛就是“逃跑”,家中有事无奈缺阵就是“没有责任感”,教 练 组 的 策 略 全 都 成 了“私心”……网络上充斥着冷嘲热讽、诋毁谩骂,甚至污言秽语、流言蜚语,一片乌烟瘴气。若是正常、健康的关注,一天上10个热搜也是运动员和队伍应该适应和承受的变化。但将心比心,此种精神压力,谁能淡然置之?
综上所述,身心俱疲的中国队败走亚锦赛也就不足为奇。至于“人才断档、梯队建设不力”,倒也不至如此悲观。在六名奥运选手只有一名完整参赛的情况下,只能说,国乒“第二、三梯队”的综合实力尚存差距,从综合资源配置、大赛经历等因素来看,这也是一种必然。
另一值得提及的数据是,在去年12月的世青赛上,国乒“青年军”收获了总共14枚金牌中的9枚,U19队更是包揽七冠,林诗栋成为国乒史上首位蝉联世青赛“四冠王”的新锐。正是如此雄厚的人才基础,才能让塔尖上的林诗栋一脱颖而出便达到了可观高度。与他们相比,梁靖崑、王艺迪等显然不算是“后备力量”了,说国乒无人才储备甚至断代言之过早。
当然,理解失败不等于鼓励失败,每一个合格的运动员和竞技体育人都应深知:成绩就是硬道理。中国乒乓球队建队70余年来几经沉浮,历来最不缺少面对困难、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。新的时代必然带来新的挑战,针对新赛历、新环境,全队上下要目标一致做好本分,更要有无畏险阻的信心和决心。就像孙颖莎宣布退出单项赛时说的:输了我们擦干眼泪,下次赢回来!
(责任编辑:{typename type="name"/}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