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传统文化需“内外兼修”
近年来,内外兼修越来越多的弘扬新技术、新传播方式进入文化领域,传统不断拉近传统、文化文物等与公众之间的内外兼修距离,也逐渐改变着彼此间的弘扬关系。当传统“变身”成为可以触摸、传统能够感同身受的文化日常生活,当冰冷的内外兼修文物有了“温度”,越来越多的弘扬年轻人沉浸其中,逐渐学会与历史对话、传统与传统共鸣。文化
文化是内外兼修民族血脉,是弘扬国家软实力,是传统群众的精神家园。“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国运强”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民族的千百年精神魂魄,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,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、促进人类进步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读《论语》,我们体会仁义礼智信;读《庄子》,我们感受道法自然;诵诗词,赏文物,我们骄傲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。放眼今日中国,优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,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正能量,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和沃土。
但若博物馆的展品“只能看不能摸”,古诗词只会“背”而不能“悟”,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自然也无从谈起。时下,人们常感慨传统节日没“节味儿”,便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习俗的隔膜。“以古人之规矩,开自己之生面”,只有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统一,古为今用、推陈出新,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、拓展传统文化的外延,才能让古老传统文化激发出新的生命力。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明,必然是生动的、多彩的、兼收并蓄的。
要让传统文化“活起来”,就必须有创新性发展。创新,首先是传承手段等形式上的创新。这方面,故宫做了很多积极探索,他们精耕细作,持续发力,集结9家博物馆代表性文物制作《国家宝藏》电视节目,让“国宝守护人”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让沉睡的“国宝”文物“活起来”。除此之外,还发行音乐专辑、开发游戏漫画,更以节庆为主题,策划“紫禁城里过大年”等。再比如,走红一时的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等电视节目,通过创新传播手段,让传统文化以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;敦煌研究院对VR虚拟现实体验、敦煌色系定制口红等的探索,更是把新技术、好创意作为“桥梁”,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之路上,努力找寻“打开历史的新方式”。
古老的故宫重新“火”了、《诗词大会》“粉丝”无数、“一眼千年 云游莫高”等直播的单场浏览量最高达2500多万次 ……事实证明,只要创意精准,表达形式足够“接地气”,优秀传统文化就能不断催生公众喜闻乐见的“爆款”,真正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例的文字都活起来”。充分挖掘科技等新赋能,不但能加快文化知识的传播速度,传播范围也不可同日而语。
创新,还需要对内容创新。守旧、封闭,从来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。要处理好传统与时代的关系,从历史中开辟未来,从继承中创新当下,坚持古为今用,以古鉴今。其中,最关键的是要准确找到并紧紧抓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,让公众通过创意看到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。无论是让文物“说话”,还是“紫禁城里过大年”,其成功之处便在于最大程度挖掘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内涵,打着“创新发展”的旗号却仅仅“赶个热闹”是不够的,还需要看到形式与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是否契合,需要把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精髓融入生活。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,一旦走偏,就会造成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和误读。近年来,国学热日渐兴起,但其中不乏形式主义、急功近利、过度商业化等现象,便是有违“中国精神”与“中国气质”的“文化虚热”。
(责任编辑:{typename type="name"/})